登錄

參照點

百科 > 決策理論 > 參照點

1.參照點的概念

參照點是指人們在對決策方案(如得益或損失、各備擇方案的可能結果分布等)進行判斷和評價時往往都隱含著一定的評價參照標準。有關參照點的理論可以解釋許多非理性決策行為和決策偏差(如稟賦效應、風險回避風險偏好框架效應以及敏感性降低等)。

2.參照點的提出

以Kahneman 和Tversky 為代表的學者認為,個體在進行決策時依據(jù)的不是決策方案各種可能結果的絕對效用值,而是以某個既存的心理中立基點(即參照點)為基準,把決策結果理解為實際損益量與心理參照點的偏離方向和程度。他們在“展望理論”(Prospect theory)中首次提出了“參照點”的概念,認為參照點潛在決定了被試將某特定結果編碼為收益或損失,進而影響其隨后的決策過程。

參照點通常是個體習慣的一個狀態(tài),有時是由社會規(guī)范或習俗規(guī)定,有時是一種期望水平或抱負水平。它的位置一般與個人的財富水平和社會現(xiàn)狀有關。此外,近期財富變化、財富期望及與他人的社會比較等都會影響到參照點位置的確定。

3.參照點的分類[1]

Yates和Stone定義了兩類參照點,一類是現(xiàn)狀參照點(status quo references);另一類是非現(xiàn)狀參照點(non-status quo references) 。所謂現(xiàn)狀參照點是指個體以目前所處的現(xiàn)實情況為參照點,如當前的財富水平、當前的績效水平等;而非現(xiàn)狀參照點則是指無客觀現(xiàn)狀參照的情況,如,以目標績效、個體的期望或抱負水平等對未來的知覺作為參照點就屬于非現(xiàn)狀參照點。

Fiegenbaum和Hart等人在“戰(zhàn)略參照點理論”(Strategic reference point theory)一文中從企業(yè)戰(zhàn)略制定的角度提出了“三維度參照點矩陣”的概念,認為可以從內在維度、外在維度和時間維度三個方面對參照點進行劃分。內在維度的參照點是指既定的決策過程標準和結果標準;外在維度的參照點包括競爭對手、企業(yè)制度、顧客的利益、供應商的利益以及各股東的利益等方面;而在時間維度上參照點是基于過去、現(xiàn)在或將來產生的。

4.參照點的產生機制[1]

關于參照點的產生機制當前存在兩種解釋:“標準理論”(Norm theory)和“后悔理論”(Regrettheory)。Kahneman 和Miller 提出的“標準理論”對“標準是事先設定的”這一傳統(tǒng)觀點提出挑戰(zhàn),認為參照點既可以是先驗的,也可以是在事件發(fā)生后針對結果構建的,事后構建的參照點往往是“本來可以……”(might have been)式的。當個體對某一事件做出方案選擇時,另一個未被選擇的方案將被激活,會作為參照點成為個體對決策結果進行評定的依據(jù)。不同于“標準理論”的觀點,“后悔理論”強調有一種由于沒有選擇另一個方案而導致的“后悔功能”的存在。依據(jù)后悔理論,每種決策結果都會和選擇另一方案可能形成的結果相聯(lián)系,并進行比較。如果結果好于另一個可能的結果,個體則會產生喜悅感,反之就會后悔。

評論  |   0條評論